「我爸爸跟我說他是撒奇萊雅,我問他,那我們怎麼身份變阿美族?他說他也不知道。」—— 陳淑美(撒奇萊雅族)
淑美從花蓮搬來桃園,原本身份登記為阿美族的她,因為在桃園認識了不同族群的朋友,才察覺自己的語言似乎與阿美族不太一樣。
回憶起爸爸和姑姑說著撒奇萊雅族族語,淑美確定了自己其實是撒奇萊雅族,並逐漸發現,不僅僅是語言,撒奇萊雅在飲食、歌曲上都和阿美族不太一樣。
圖/淑美和孩子們的合照,孩子跟孫子都跟著淑美一起登記為撒奇萊雅族。
「我很喜歡這份工作,每一天相處的時候,就好像沒有離開父母親。」
兩年前,淑美在 Facebook 上看到龍潭區在招募文化健康站的照護服務員,立刻踴躍報名。現在的她平常除了帶都市裡的原住民族長者做一些伸展運動等延緩失能的課程,也教他們唱歌、跳舞、做手工藝。
淑美的爸爸媽媽都待在花蓮,即便帶來桃園,他們也覺得不適應,兩三天就會想要回花蓮。淑美知道對他的父母親而言,花蓮才是家,就像對於淑美而言,桃園才是家一樣。在與花蓮隔著一個山脈的桃園,文化健康站的老人家,對淑美而言就像爸爸媽媽,也常常跟照顧的老人家說「我好愛你」讓他們開心。
「他們會想說,我這麼大的人了,還來一直上這種課,他們會不高興。」
淑美坦言,老人家即便身體日趨不便,如果只是來做做運動,上一些能活化記性的課程給老人家,老人家不會願意來到文化健康站,所以下午的課程就要跳舞、唱歌,做做手工藝。
有的老人家做出心得後,甚至還會把自己編織的袋子拿去賣;淑美發現之後,還幫老人家想要怎麼省成本,去搜集鋁箔包等環保材料,教老人家用不用錢的材料來做手工藝,再拿去賣,讓他們更開心。
圖/淑美在文化健康站教原住民族長者編織的環保袋,使用剪裁過的鋁箔包製作。
「這邊兩個泰雅族的人再說泰雅語的時候,隔壁的太魯閣族語言可能有一點點通,他們就會交流。」
淑美服務的文化健康站大約有九個不同原住民族的長者,長者們彼此的交流是族語、國語、客語、台語等多種語言交會,彼此會互相交流語言;除此之外,也會放不同族別的歌曲,讓大家一起唱,跨越語言的學習。
圖/淑美服務文化健康站裡的原住民族長者,對淑美而言,這些長者就像她在桃園的父母親一樣。
「他到處跟鄉下的朋友炫耀,很像他的女兒在桃園很光榮這樣,講說我的女兒在桃園教手工藝,大家都找她!」
在進入文化健康站前,淑美已經是桃園當地相當知名的原住民族手工藝教師;除了撒奇萊雅族的手工藝以外,其他族的手工藝品也相當熟係。而這份手藝源自淑美的母親。
小學時期的淑美野心很大,看到什麼就想學,母親看準她這個個性,把自己做不完的車工、編織交給她做,沒想到就這樣讓淑美學會了怎麼做族服、花帽等手工藝,來到桃園教學後,還自己研發不同的技法,連媽媽都要向她請教。
圖/淑美自己一手一針的製作的帽子,還自己發明了新的技巧,讓媽媽都喊著要學。
承自母親的手工藝,成為淑美人生事業的第二春,也將她與遠在花蓮的媽媽連結在一起;每當桃園舉辦聯合豐年祭時,淑美更不忘要設一個攤位,邀請媽媽一起來擺攤賣兩個人的作品;因為媽媽的總是很快賣完,現在媽媽每年都會問豐年祭什麼時候要辦,就為了去擺攤。
「撒奇萊雅人口這麼少,我的小孩跟孫女都登記為撒奇萊雅的時候,我好高興,我們人變多了!感謝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