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在桃園出生的阿美族人。」—— 張孟玄、賴欣潼(阿美族)
孟玄跟欣潼都在桃園土生土長,即便桃園已然是全台灣原住民最為密集的地方,他們仍不得不承認,在創業並開始投入原住民活動策劃與手作教學前,原住民的文化與身份就像被隱藏起來一樣,連自己都難以有熱誠主動接觸。然而透過工作開始接觸之後,原住民文化推廣卻立即被視為兩人畢生的夢想。
圖/欣潼自行製作的情人袋、披肩等,手作是她重拾原住民文化的關鍵。
「阿姨問我說:「妹妹,你想不想學?」我想說試試看,結果一做就成迷了。」
欣潼的阿姨在崁津開設十字繡的課程,阿姨告訴她,檳榔袋就是台東的情人袋,引發了她的興趣,沒想到一做就令她成迷,有的時候在家裡一繡就繡到半夜;一邊思考著怎麼繡會更好,一邊向阿姨請教繡法,漸漸地也開始對自己的十字繡技法有了信心。
「他們對我有一點刮目相看,會嚇一跳,我才覺得要把它傳承下去。」
欣潼的十字繡進步到開始能做出一些成品之後,Facebook 成為了她自信心的來源,親戚朋友們的驚呼與讚賞,成為她重拾原住民身份的關鍵。從不敢承認自己是原住民,到自己會專研十字繡的紋路、線條與形狀的表現方式;更從阿美族跨到別的族群研究圖騰、符號代表的意義。
在研究的過程中,也因為聽取了許多老一輩原住民的故事,而重新開始參與豐年祭,在實作下連結回部落。現在的欣潼除了台東、花蓮的情人袋,也會製作披肩、花帽;更準備重拾阿公的藤編技法,拓展自己的創作與教學的領域。
圖/由張爸爸手中傳承下來的族服。
「你必須要找到一個夢,再回頭去看你的根是什麼?否則這些很好的文化資源你沒有運用,很可惜。」
孟玄口中的夢想,是能跟欣潼一起經營一間工作室,裡頭有材料,有傳統的東西,也教你該怎麼做;她認為,正是因為他們有著這樣的夢想跟目標,才開始跟自己的文化有了連結,原住民的文化之所以會被稱為資產,就是因為它也能成為讓人活下去的一份工作,是很豐富的文化資源。
「跟文化沒有連結就會慢慢脫節,所以不要管別人想什麼,做就做。」
從開始策劃原住民活動與教學,孟玄才發現,自己認識的這麼淺;她也理解到,都市與原鄉雖然都努力在做傳承,但呈現出來的不管是服飾還是歌謠都會有些差異,但這些差異並不會阻礙文化的傳承,反而應該堅信著一種態度,是不論別人怎麼想,都要去做,都要去傳承。
圖/孟玄的祖母張楊算妹(Maliku),留給了她族名,更是她在挖掘自身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
「不認識也沒關係,硬著頭皮打電話,只要肯做,老人家都願意被請教。」
談到實際的工作狀況,孟玄笑說工作室可能是桃園第一間專門做原住民活動策劃跟教學的,其實很辛苦,因為資源少而常常吃悶虧,只能不斷地打電話與拜訪,一個一個聯繫起來,才能從老人家那邊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髓;但是老人家的傳統文化對年輕人而言,又太過於沈重,真的只能硬著頭皮做。
「每一個縣市都需要原住民活動的策劃,要有趣,先產生興趣,我們再一起了解這個文化。」